《弦上歌詩》代序_向陽

《弦上歌詩》代序_向陽

Category : 書序與跋

大三這年,我被選為華岡詩社社長,這使我開始嚴肅思考過去散漫創作、零星發表的現代詩書寫問題:我要寫什麼?什麼題材才能建立我與其他詩人不同的特色?我可以用什麼語言或技巧來寫出與他人不同的風格?那是現代主義詩作風行的年代,是超現實主義詩風盛行而讓寫實主義盡披靡的年代,我反省自己有何本錢,足以和主流詩風有所差異?我的母語,來自母親舌尖的語言,應該是我可以嘗試的一條道路,於是開始了臺語詩的嘗試。

那年我二十歲,終於從母親的舌尖找到在詩壇發聲的腔調。我從二十歲開始寫,三十歲(一九八五年)時,由《自立晚報》出版了我的臺語詩集《土地的歌》,但當年的環境不容許,只能名為「方言詩集」。在沒有像今天這樣多的辭典之下,趙天儀教授寄給我連橫的《臺灣語典》成為我用字的參考,外加我從古籍中囫圇吞棗的揣測用字,參考瑞成書局、竹林書局出版的歌仔冊,以及李獻璋編的《臺灣民間文學集》、吳瀛濤編的《臺灣諺語》,還有流行歌本來選字,艱辛之極,部分用語如「阿爹」採用歌仔戲,部分用語則只能採取訓用字。青瞑毌驚牛(初生之犢不畏虎),才敢放手去寫,就這樣寫成了一本詩集。這本《土地的歌》讀者並不多,反倒是以這些臺語詩譜成的歌讓我得到安慰。

我發表詩作時,詩壇的主流聲音還是主張「詩歌分家」,名言如紀弦說的「詩是詩,歌是歌,我們不說詩歌」。我十三歲背《離騷》、高中背《詩經》,對這句話並不認同。寫詩時,特別有意識地強化韻律感,我寫十行詩,除了形式整齊外,力求節奏感和聲韻和諧;寫作臺語詩,更是如此,總是寫一行、唸一行,直到終篇。

Pages: 1 2 3 4 5 6

Leave a Reply

爾雅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