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路》序二

《詩路》序二

Category : 書序與跋

這樣的「奔波」當然極具價值和意義。林明德在《阮註定是搬戲的命》中記載了我們這一代人童年到處追逐觀賞野台布袋戲「小西園許王」的一生和藝術內涵,也等於為民間藝術的根源寫下一首長長的行動詩。

讀他的《詩路》,我們發現林明德的「夢想」和「行動詩」,皆與他的童年有關。一個在高雄小漁村「世世代代養麻薩末」(平埔族西拉雅SIRAYA人稱虱目魚為麻薩末)的漁家子,長大後奉獻數十年青壯歲月於「半線文學」(彰化縣舊名半線),以及臺灣閩南各地文化的保存、整理與建構,應該也是由民間回到民間,中間偶然繞道臺北紅塵,汲取養分增益歷煉,反而更能觀照民俗之美。小學時,林明德受到流亡來臺的老師啟發,對詩詞產生憧憬,據他回憶:

八二三砲戰後,屘叔新婚別戍守金門我是阿嬸的代言人,憑空書寫兩地情
大街小巷的門聯是書本,我逐戶細讀
銘記—不須著意求佳景自有奇逢應早春(〈自述三十六首〉之三)

一個小學階段就為人寫家書的「阿嬸的代言人」,長大後成為「臺灣民俗的代言人」。童年時「大街小巷的門聯是書本,我逐戶細讀」,對門聯的興趣和熟記竟影響到林明德後來在兩岸三地四區的匾聯研究。由「逐戶細讀」、「逐廟細讀」、「逐鄉細讀」,再到「逐島細讀」,這段進程漫長而綿延,一直豐養他的內外世界。民俗力量的「可怕」,其實就像「童年力量的可怕」一樣,法國哲學家、科學家、詩人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曾說:

Pages: 1 2 3 4 5 6 7 8 9 10

Leave a Reply

爾雅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