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畢旅》代跋

《人生畢旅》代跋

Category : 書序與跋

他常能放眼天下,跳出框框思索。例如在很早很早,以西門町為臺北消費指標的年代,他便寫了文章,預告臺北東區即將崛起;在一九八六年,臺灣出版界從戒嚴氛圍中甦醒,學習如何伸展手腳時,他想的和所有人不一樣,他的注意力已移向「華文出版的單一市場」。他也曾寫過帶著神奇的、預言色彩的《趨勢索隱》,把當時的臺灣放在蒼穹之上,用大倍數望遠鏡觀察,說出他看見的現象及未來發展的趨向。

他的本事,等我看了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的《創新與創業精神》之後才恍然大悟,他在眾人眼裡預言式的「創見」,在杜拉克的分析中,都不意外。他和杜拉克一樣聰慧,在人口統計、產業與市場結構、新知識……等變因裡,看到新的機會與新的市場。他不是預言家,全是根據數據與蒐集的資料推斷得來的結論。

他老早感悟到中國必將崛起,臺灣如何因應中國崛起?站在這塊土地上的編輯/出版的未來在哪裡?他在遠流內部工作會報時,一再提示「華文出版單一市場的未來將炙手可熱」,我們必須及早準備好參與競賽。

有一回,他接受訪問時說,面對新情勢要有新的認識,認為臺灣出版社的規模太小,小到沒力量在華文市場攻城略地,所以他大膽建議:合併。把「小」聚合成「大」,才有機會在華文領域以及國際競爭場域發揮影響力。在我印象裡,他把「大」的門檻設定在年營業額新台幣二十億,否則一不小心就邊緣化了。

後來,他登高一呼,以「花園主義」糾合有志一同的朋友組成「城邦集團」,不出幾年,發展成大大小小三十多家各擁特色、戰鬥力特強的出版單位,營業額快速成長,果然一一遂其心願,達成傲人的規模化目標。其間,也得到創投者青睞,紛紛注入資金。可惜,原本支持最力、最欣賞詹宏志才華、出資收購「城邦」的香港「TOM集團」(李嘉誠的事業之一),並不了解出版行業──出版是個需要「長期策略」驅動的產業。

Pages: 1 2 3 4 5 6 7 8 9 10

Leave a Reply

爾雅出版社